找到相关内容81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没有心灵文明,那来物质文明?

    这就是心灵的文明。人性本是美好的,所谓¨测隐之心,人皆有之”、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:吾人的心灵深处,原本就有一个文明的世界,佛教称之为“佛性”。只是我们这颗善良的佛性,日积月累,被自己的贪嗔愚痴所蒙蔽、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22466918.html
  • 庐山百八摩尼劝念佛文

    若不念佛 失却本佛 贪嗔嫉妒 自丧其佛 酒色财气 污失真佛 人我是非 六贼劫佛 一息不生 何处觅佛 地狱三途 永不闻佛 万劫千生 悔不念佛 叮咛相劝 念自己佛 急急回光 休别觅佛 念念不昧 谁不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2367993.html
  • 虚云老人谈静坐法要

    自本心。佛法无高下。根机有利钝。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。居士受持佛说阿弥陀经。熟览印光法师文钞。若能依而行之。则净土现成。万修万去。 (五)荤食造杀害生。大违慈旨。令人智昧神昏。增长贪嗔淫欲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4578877.html
  •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仪轨

    利有情故原大觉成。   四无量心:(念三遍)  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,  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,  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,我心悦愉,  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,住平等舍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1024483800.html
  • 佛法修持十八最要法

    有心厌离,于五欲贪心背舍, 爱乐于法此最要。功德之依戒学处, 定慧皆为此之果,当以三学为行准, 调伏自心此最要。众生皆曾为父母, 应弃贪嗔亲疏心,愿救彼苦之大悲, 作核心修此最要。众生皆欲得安乐, 然今...

    夏日仓·甘丹嘉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4385633.html
  • 修与不修--虚云和尚

    愈染愈厚,初不知自心是佛。即知了,亦不肯承当,作不得主,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,长在妄想执着中过日子。上焉者,终日作模作样,求禅求道,不能离于有心;下焉者,贪嗔痴爱,牢不可破,背道而驰。这两种人,生死轮转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513387496.html
  • 虚云长老 谈 静坐法要

    智昧神昏。增长贪嗔淫欲。身后业案如山。冤怨债报。宁有了日。静坐修行的目的。要了生死。荤食则增加无边生死。漏瓶盛油。虚劳精神。智者可以自审矣。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。当熟览谛受。 (六)静坐如法。可使四大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2691014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如何选择明师?

    ,反而会为自己带来身心的伤害,家庭的失和。只可惜一般人实在很难识破这些人的真伪、邪正。   从佛法的立场说,邪与正、暗与明的标准,都在于自我中心的考察,如带有强烈贪嗔习性的人,一定不是明师;又如虽然...一切的现象不起贪嗔等执著心。否则,虽众人尊其为圣人,也和邪师无别。   第二、依义不依语:凡是真正的法则,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,古往今来皆同的,不会因民族、地区、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别。如果说有宗教上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学佛群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152211728.html
  • “平等舍”修法口传教授

    因为他们求乐的心相同,所以应该不分亲疏,而平等的为他们成办利乐。   三、假如有一群痛苦的病人需要照顾,由于他们身受的苦痛一样,因此不应起贪嗔与取舍的分别,否则会有过失;同样的,一切有情都受烦恼三毒...自他的分别和贪嗔的分别,实在是无聊之举。当自己、他人和一切有情都将落入无常鬼之口,还要作贪嗔与取舍的分别,完全无道理可言。   此外,我们还必须思惟观待胜义之能立,在此也可细分成三因:   一...

    雍增·墀江仁波切 造 仁钦曲札 译

    平等舍|舍|平等|菩提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61435582.html
  • 学佛四大纲领

    ,如果不能正视这层真意,我们就会刻意执著自他五蕴的不变性,结果总是变得排斥心(嗔厌)和贪爱心更加炽盛。由于贪嗔,我们就无法正视周遭因缘与一切生命和生活的条件,我们就很容易依主观好恶来取舍自他共存的条件...一切事情,不肯依据因果法则冷静且深刻地观察分析,却宁可凭恃贪嗔习气和素来偏见主宰自己判断,只要这样的无明常相左右,人的贪嗔系缚就会如影随形,只有除去无明,不能断尽贪嗔。要除去无明,就得常做因果分析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4940459.html